欢迎你的到来! 今天是:2018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别样的“露营”

中国林业网 //m.gztrp.net/ 2022-11-07来源: 驻西安专员办事处
【 字体: 打印本页

假如你去一个山水相依、阡陌相同,优雅别致而又不乏活力的陕北小镇的时候,你或许难以想象在这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上,原来矗立着一座绵延起伏的沙山,就在这座消失了的沙山的某一平缓地段我曾经历过一次别样的“露营”。

那是在2002年,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渐渐步入快车道,处处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繁荣景象。可我工作的乡镇由于人均占有耕地不足,加之产业结构单一,以工促农的产业模式尚未形成,农民依然是仓里有粮、兜里没钱,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改观。目睹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镇政府如坐针毡,想着总不能这样无所作为、裹足不前。必须着力打造一个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并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协同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拓展农民致富增收渠道。

因此政府迁址就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然而农民弥足珍贵的耕地不能占用。经过讨论决定把政府迁址选在村里一座沙山上,以引水拉沙的方式搬走这座大山,既可以给老百姓淤地千亩,亦可整理出小城镇建设用地,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刚开始闲言碎语不绝于耳,有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以前虽然有过引水拉沙,那只是小打小闹,如今想靠柔弱的河水移走这样一座大山,无异于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

知易行难,说干就干。凡事要有敢第一个吃螃蟹的非凡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坚强决心、水滴石穿的持之以恒。虽说道理如此,可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决不能拍胸脯做决定、拍脑袋做决策,否则政府伤不起,老百姓更伤不起。当务之急是召集一些有拉沙经历的老党员和老同志来一起研究,必须在充分总结前人引水拉沙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科学论证,群策群力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拉沙方案。

经过反复磋商,决定在沙山的东西两侧山脚低洼处各打一个淤地坝,继而在山顶挖一个巨大的蓄水池,通过几级抽水把山脚的河水引流到山顶的蓄水池。

当清澈的河水源源不断地逐级抬升,一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堰塞湖便慢慢形成,一汪碧水宛若绿宝石镶嵌在高山之巅,看着“高峡出平湖”的别致景观,人们满怀期待奇迹的发生。

这时有拉沙经验的同志顺着淤地坝的方向打开一个缺口,堰塞湖里的水瞬间翻卷着泥沙像脱缰的野马朝着淤地坝的方向奔涌而下。所有的乡镇干部与工人一道卷起裤管、光着脚丫,头戴草帽、手握铁锹争先恐后地把松软的泥沙推入到湍急的洪流之中。

随着一次次冲刷,一条条纵深的沟壑很快形成,随处可见巨大的泥土塌方被洪流轻松卷走。不觉间这座沙山已易了容颜,每一个环节似乎正按照当初的设想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然而,困难总比想象的多。看似波澜不惊的劳动场景中其实危险从未走远。随着大量泥沙逐水而下,沙山的坡度逐渐变缓,水流的速度也慢了许多,而且又出现了粘土层,水流无法顺利带走泥沙,大伙不得不跳进壕沟用铁锹奋力捅破粘土层。有一次正当所有人挥动铁锹埋头苦干时,不料一个巨大的塌方形成,几个同志瞬间随塌方一起被奔涌的泥浆卷走。好在命不该绝,被冲走的同志几经挣扎,最终在水流平缓的地方自行爬了上来。还有一次半夜溃坝,泥浆冲进百姓家,给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经过这两次险情后,政府反复强调要工期更要安全。于是在半山腰搭建了一个军绿色帆布帐篷,作为干部轮流值班遮风挡雨的临时庇护所。

农谚道:“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北方的天气总让人无可奈何,前半年干旱缺雨时,就算磕头祷告、望眼欲穿也难得几次酣畅淋漓的好雨,而后半年颗粒归仓时常常淫雨霏霏、连日不开。

今年天公作美,雨季比去年来的早一些。这一天正好轮到我们值班,绵绵细雨从早一直下个不停,久旱的庄稼在斜风细雨中欢快地舒展着卷曲的枝叶,草尖汇聚的雨滴一颗挨着一颗滚落在沙土上面,倏忽消失了踪影,一些小甲虫根本不嫌雨急,悠然自得地穿行在一些小灌木之间的淡紫色花丛下,肆意撩拨着这个温馨浪漫而又激情澎湃的夏日。

暮色渐浓,山脚的龙眼水库渐渐迷失在缥缈的雨雾中,只有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不遗余力地捕捉着暮色中空留的最后一丝光亮。堤岸上几户农家小院的灯光次第亮了起来,圈圈光晕诗化了一个朦胧唯美的山村夜晚。

山野的雨夜静悄悄地,没有城市的喧闹,也没有鸟鸣蝉噪。只有任性的晚风随心所欲地携着雨丝从南边的农田吹过,空气里顿时弥漫着甜甜的果实的清香和幽幽泥土的味道。此刻,我们谁也不愿多说话,唯恐惊扰了雨夜的静谧。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悄悄装有一个从不让别人轻易揣度的六月的遐思,情愿闭眼用心聆听山野夏夜里细雨抚摸帐篷的沙沙声,丝丝缕缕编织着一个五彩的梦幻。

引水拉沙已经有了一段时日了,人们不再摸石头过河,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因此每项工作按部就班,每个重要点位都有专人负责。当震耳欲聋的洪流声再次从雨夜中传来时,我们知道该走进风雨中完成自己的巡护职责了。好在坚实的坝堤经受住了一次次洪流的冲刷浸泡,我们也轻松度过了一个醉人的雨夜。

二十年弹指一挥,这次别样的“露营”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想起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如今的特色小镇、旅游名镇、工业重镇,并成为陕北小城镇建设的典范时,自豪感不觉油然而生。当年的露营不是建立在浮名之上,而是建立在百姓的期待之中。一夜的“露营”,一生的回味。(文/蒋仪洁 www.ayx.com 驻西安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处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