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动态2023年第2期

www.ayx.com 政府网 //m.gztrp.net/ 2023-07-26来源: 发改司
【字体: 打印本页


www.ayx.com 发改司

2023719

各地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

北京市探索发展新型集体林场。北京市通过建立新型集体林场,探索开展集体生态林建设、管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林业经营模式。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108个新型集体林场,经营管护全市230余万亩集体生态林,创造了1.8万个就业岗位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北京市先后在全市9个区、49个乡镇开展新型集体林场探索试点,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发展新型集体林场的指导意见,明确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由当地政府主导,当地集体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成立集体林场,开展集体生态林建设、管护和可持续利用等工作。其中,平原区集体林场经营面积不小于3000亩,山区集体林场面积不小于10000亩。二是强化经营管理。集体林场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定岗、定责、定任务,田间地头常年有工人巡护、防火、防病虫害。实施林木分级分类管理、精准化绿色防控有害生物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承载力。通州潞城集体林场通过开展“疏密、补栎、沃土、防虫”等系列森林经营措施,林木当年生长量同比提高10%,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同比提高12.9%。三是着力产业发展。新型集体林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不影响生态公益林结构和功能前提下,对现有林下种植、养殖模式优化升级,提升产品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体验教育等绿色产业。通州新型集体林场在2.6万亩的林地上种植了30余种、100多万株乔灌木树种,积极探索林药、林花、林苗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今年“五一”期间首次举办“北京市牡丹文化节”运河牡丹园游园等活动,共接待游客5.5万余人。四是促进农民增收。新型集体林场80%以上的用工指标面向当地农民,集体林场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与绩效考核挂钩,并缴纳“五险”,享受社会保障。远郊区集体林场工人工资每月可达3200元,近郊区每月可达4500元。房山区大石窝集体林场探索发展林花、林菌、林药、林蜂等林下经济模式,解决了780余名林农就业,带动季节性就业200余人。

天津市推进林权交易市场化配置。天津市以农村产权交易所为依托,建立集体林权流转统一交易市场。目前,天津市已实现全市林权交易全覆盖,全市林权类项目累计成交678宗,成交金额达39.69亿元。一是搭建市场交易平台。建立市、区、镇、村四级林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推进市林权综合监管系统与林权流转交易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全市林权资源登记、交易、签约、结算、鉴证“一网管理”。建立覆盖涉林权益交易和涉林招标采购两大类项目信息的发布、报名、竞价、结算、网签备案工作流程,实现统一管理。二是创新市场交易产品。推动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挂牌机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对接社会资本,降低沟通成本。探索开展林产品、林业碳汇交易,吸引家庭农(林)场、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进场交易。蓟州区洇溜镇西店子村通过统一挂牌流转价值45万元的林木,经过林权流转交易系统电子竞价,最终以51.6万元价格成交,溢价率达14.67%。三是推行线上数字服务。市农村产权交易所与建设银行天津分行、农业银行天津分行签订协议,打通交易系统和银行系统壁垒,建立交易主体“线下+线上”交易模式,供市场主体选择。探索林权融资服务,盘活林业资源,联合金融机构发放林权贷款约1.2亿元。建立电子保函专区,引入中国人保、紫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交易主体提供电子保单、电子保函等线上产品。四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场。推动规模经营主体融入现代农业,各类交易主体中种植大户占97%、企业占2%、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占1%,50亩以上的林地经营权流转项目占17%以上,市场投资人覆盖全国27个省份。

湖南靖州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围绕林业生态产品“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积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新途径。一是拓展权属登记功能。探索“三层剥离、多权叠加”模式,在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土地经营权,对不同归属的权属状态、生态产品进行登记确权,向权利人核发“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证明”,赋予经营权证抵押、担保、融资等功能。2022年,全县累计办理林地经营权登记167宗,涉及林地面积1.5万亩二是整合流转交易平台。优化林权流转服务,搭建“线上+线下”林权流转渠道,线上渠道经审核符合流转条件的可直接办理林地经营权转移登记。开发生态产品线上交易系统,依托交易平台促进生态资源购销双方达成交易和备案,实现信息发布、产品交易、价格结算一体化推进,提升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累计完成线上交易142笔,成交额710万元。三是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挖掘银企互利共赢契合点,开发杨梅贷、茯苓贸易贷等抵押贷款模式,推动银行开发以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预期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物的信贷产品。成立县级生态产品融资担保信息服务公司,为生态产品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建立银担信息共享、见贷即保、见保即贷机制。2022年,全县发放生态产品担保贷款4600万元。四是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杨梅、茯苓两大传统产业,全县杨梅基地面积达10万亩,茯苓年交易量达7.8万吨。引进10家楠竹加工企业,开发以竹代木、以竹代塑高端竹制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劳务合作、经营权流转、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让林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抱团经营、共同发展。2022年,全县茯苓、杨梅、楠竹等特色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0.5亿元。茯苓、杨梅、楠竹产业带动群众就业达10万人,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联结村集体经济组织69个,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浙江龙泉市探索金融投资林业新机制。为有效破解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难、融资难、抵押难、处置难”等瓶颈问题,龙泉市积极探索打通金融投资林业新机制,搭建林业融资平台,盘活林业生态资源,释放发展潜力。202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00.49亿元,累计发放林业贷款108.15亿元,贷款余额18.68亿元。一是政策扶持,推动“资本入林”。金融部门、林业部门等联合出台林权抵押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林业贷款贴息补助政策等制度20余项。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3.15亿元,贷款余额9.68亿元,发放林业贷款贴息补助2257.95万元,78%的林农得到林权贷款带来的实惠,户均贷款达8万元。二是搭建平台,实现“资源上线”。创新电子“益林证”,集成林农个人信息、森林资源信息、个人征信等数据,将原来“林农申请—林场评估—村委证明—信贷员到户认定—银行放贷”的人工办贷程序,简化为“林农发起—益林证自动证明—授信额度即时生成—贷款发放到户—信用跟踪监管—林农随贷随还”的线上办理流程,实现一键授信、一键贷款。全市累计发放电子“益林证”27925本,授信额度达10.8亿元。三是创新产品,推动“资产变现”。创新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碳汇权登记管理等工作,推出林权抵押、经营权抵押、收益权质押等10多种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不同经营类型、不同资产状况贷款主体的资金需求,最大程度实现金融普惠。对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分区内的29.65万亩集体林地全部设立地役权登记,发放贷款2.8亿元,让1.65万村民共享改革红利。四是授信于企,促进“资金流畅”。根据竹木产业链经营周期长、短期无收益等特点,推出“龙信宝”等特色林业金融产品,为龙泉竹木行业会员单位及个体户授信,保障生产资金流转。全市累计向竹木行业发放贷款45亿元,贷款余额达9亿元,帮助147家竹木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体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