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坚持“四个着力”,加强乡土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服务林草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草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保存。云南草种质资源丰富,有草原植物199科、1404属、4958种,有培育价值的草本植物多达3200余种。2022年以来,云南省林草局筹集资金2860万元,组织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并组织关键技术力量保障草种质资源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目前,中国西南植物种质资源库已保存云南乡土草种质资源61科545属2117种8368份。瑞丽市石斛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石斛109种5599份。省级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收集保存兰科植物302种7655份。
着力草种质资源圃和繁育基地建设。组织编制《草原资源分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建设马鸣区草种质资源圃、滇西北草种质资源圃、金沙江干热河谷草种质资源圃等6个草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草种质资源2500余份,建设腾冲等4个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筹集资金1800余万元建设7个草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达8500多亩,有力推进18个乡土草种生产。
着力草品种审定和乡土草种质资源研发。组建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制定《云南省草品种审定办法》,新审定7个乡土草品种。发布《云南省主要乡土草种目录(第一批)》,收录云南主要乡土草15科101属136种。编辑出版《云南草原》,首次对高黎贡山9个草原类176种禾本科植物进行深入研究。举办2期草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及新品种选育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100余人次。集中优势力量实施乡土草种保护利用项目,按照“一方植物,修复一方生态”原则,科学选育适宜草种,20余个乡土草种资源正在有序试验中。
着力助推林草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坚持“退、建、复”“封、围、改”“除、引、替”并举,推行原生物种自然修复、乡土草种辅助修复和植被重建等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五年共实施1130万多亩。加快发展草产业,开展草产品加工,服务肉牛肉羊产业。实施林下中药材种植十大行动,建设三七、天麻、滇黄精等药用植物收集保存圃8个、良种繁育基地22个。引导部分中药材由大田种植向林下种植转移,在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和解决中药材种植用地荒问题的同时,力争实现2023年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400万亩、产量46万吨、产值235亿元的目标。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