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草原管理司唐芳林司长带队前往福建农林大学调研菌草科学与技术,与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南、校长兰思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林占熺教授等有关学者专家交流,实地查看菌草种质资源圃,参观菌草实验室,听取菌草发展成果汇报,研讨菌草技术研究和学科建设。
菌草是指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质的高大禾草,多以狼尾草属、芦竹属、芦苇属植物为主,具有光合效率高、生物量大、根系发达等特点,其用途不限于用作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质,还可用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固碳等生态治理领域,以及用作牲畜饲料、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农业和工业领域。草原司大力支持菌草事业发展,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现。
王建南说,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成立“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推出十条重磅支持举措,组建6支创新团队,给予专门经费支持,举全校之力开展全链条、系统化研究,加快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在巨菌草新种鉴定、巨菌草基因组测序与高质量组装、巨菌草表观基因组图谱绘制与菌草品种多组学数据库、菌草改良盐碱地技术、菌草工业化利用技术和菌草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林草局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他希望,国家林草局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及学校建设发展,在菌草成果鉴定、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示范点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
唐芳林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来到福建农林大学主要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学习调研研究,更好地支持菌草事业发展,推动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行稳致远。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了福建农林大学在菌草研究推广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在乡村振兴、生态治理和援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探索高大禾草的培育和多功能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性进展,凝聚了一支一流的研究和推广团队。调研组认为,实践证明,“以草代木”的菌草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强菌草学科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炼科技成果,融入国家学科和专业建设体系。他指出,经实践证明,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为国家脱贫攻坚、生态治理、国际合作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调研组认为,菌草学是食用菌学科和草学学科交叉形成的新的学科,主体是草学,涉及菌草品种选育、食用菌栽培、生态治理、生物质能源和材料开发等研究领域。唐芳林建议,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坐标定位,明晰菌草学的内涵外延,夯实研究基础,建立菌草学体系,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要明确规范“菌草”“菌草技术”“菌草学”概念,积极推进菌草科学学术化、理论化,纳入学科体系。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菌草科研成果整理,进一步加强菌草基础研究,使菌草在生态修复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他表示,国家林草局将继续关心和支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切实做好服务,努力让菌草根深叶茂、开花结果,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福建省林业局造林处负责人,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宝东、副校长林庆藩、校科技处及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代表陪同调研。